現時這麼多人依靠醫院,醫管局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整個醫療衞生福利系統。
一個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動機與教育,全都應該依據他們在發展中的階段來理解。藍色(神話秩序)——對社會階級的嚴格奉從主義、只有一種對或錯誤的方式、法律與秩序、強烈的愛國主義、宗教基本教義主義。
韋爾伯舉的例子是用腦波圖來檢測一個靜坐的人。紅色(權力之神)——神話的英雄主義、封建主義、「叢林世界」、權力永遠得勝。貝克在南非寫這部作品時寫道:「沒有黑人和白人。第二個論點是,科學與靈性的世界觀能重歸於好。這個由丹.貝克(Don Beck)與克里斯多夫.考恩(Christopher Cowan)發展出來的概念,在觀看個人與社群時,超越了一般種族、性別或教育的分類,而是深入到他們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
在這個層次,我們尋求整個螺旋發展的健康,而不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橙色類型的個人主義認為藍色類型是容易上當的傻子,而且認為綠色的平等主義是軟弱與唱高調的人。平日在外地醫療體系擔任行政人員的我,週五晚上回南部老家的圖書館借還書,在入口手扶梯前被警衛攔阻。
大姊為此憤怒不已,打電話向我抱怨,卻聽我回應的口吻一派平靜,甚至還勸她一起加入口罩搶購,大姊大感詫異。四、撤離特定場所或區域之人員。但警衛堅持他的職責,阻擋大姊並強制驅離。況且,公告上僅告知須戴上口罩,但並未公告禁止未戴口罩者進入。
附註 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細節如下: 地方主管機關於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應視實際需要,會同有關機關(構),採行下列措施: 一、管制上課、集會、宴會或其他團體活動。其實在1月31日的晚上,我也遇到相似的事情。
警衛指著廣場門口的標示說道,為了配合疫情防治,每個進入廣場的人皆須戴上口罩。晚上8點多時,我沿著圖書館所在的某路四段騎到一段,跑遍沿路附近15間商店(含便利商店及藥妝店),我買不到一個口罩,只能放棄至圖書館借書。特別是最初我的家族還抱持著善意,並未參與口罩搶奪大戰而試圖將資源留給醫療人員時,最後卻是被限制不能進入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間。五、限制或禁止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出入特定場所。
二、管制特定場所之出入及容納人數。若疫情與恐懼持續升溫,口罩將成為通行的證明,沒有口罩者或許連基本日常生活都將受影響。在口罩流通管道控管的情況下,工作場域每日僅能配給工作人員每日一個口罩,也無太多數額可供看病民眾購買配戴。大姊為了進入公共空間的便利商店購買口罩,卻因為她未戴口罩被警衛攔阻在外。
在這場口罩搶奪大戰中,我們因環境制度被迫成為參與搶購的一分子。如大姊的抱怨,因為購買不到口罩而無法進入日常採買或接洽事宜的場域。
六、其他經各級政府機關公告之防疫措施。防疫重要,但現實處境是民眾也不易買到口罩,規範的執行也得視情況彈性變通。
我為故鄉積極的防疫措施感到高興,但當部分公共機關場域率先執行,一般商場或私人大樓空間也將群起效尤(但不明其依據)。各機關(構)、團體、事業及人員對於前項措施,不得拒絕、規避或妨礙。三、管制特定區域之交通。我打電話向館員確認,警衛的強制執行是否妥當,館員堅持回應未戴口罩者不得進入,建議若無口罩可至對面的便利商店購買。背後意味著持有者可以維持日常的生活品質而不受限制,而沒有口罩者將寸步難行。考量借還書進出圖書館不須15分鐘的情況下,我並未戴上口罩,因此被攔阻禁止進入。
當口罩不僅只是防疫上的口罩,而是轉化為進出公共場所的通行證,這也就不難理解網路上流傳著的諷刺PO文,擁有眾多口罩可以被視為一種富有(炫富)的象徵。文:林子畬 我想分享個人的經驗,描述自己從支持資源留給醫護人員,轉變成參與口罩搶購的過程。
當我被醫院安排支援於門診大廳宣導民眾戴口罩避免感染,而醫院已無口罩可供購買時,主管告知要彈性應變,不要因為未戴口罩而強制拒絕民眾進入掛號看診,唯恐耽誤嚴重疾病的診斷治療。屆時,口罩就不只是通行證,而是確認是否為可進入某縣市國度的「身分證」,即便是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也不得進入。
大姊回應正是為了買口罩,所以才要進入公共空間的便利商店購買。我透過LINE的家族群組傳遞訊息,請家管的母親也加入口罩搶購行列,而大姊也轉變心態積極參與搶購。
我能理解大姊的憤怒不平,也能體諒她有種被歧視的感覺(因為我也有)。對比之下,我的故鄉已有諸多公共空間強制執行未戴口罩者不得進入,其執行強度已遠高於醫療或運輸空間。若依此發展而未控管改變的趨勢來看,在恐懼持續升溫的將來,無口罩可配戴者將被拒絕在特定場域外,或是不得進入商場購買日常用品,甚而被公共機關拒絕服務最後想給爸媽們三個建議 一、多帶孩子往戶外運動吧。
其實大家都是這樣不知不覺地走過來的不是嗎? 告訴孩子說什麼姿勢阿、坐好坐正阿,其實我認為是沒有用的。感覺身體像是「輕鬆」地在量身高+膝蓋放鬆不鎖死 這才是一個好的站姿意象。
直接對抗這個高度科學化的產物不是個聰明選擇,多花時間帶孩子往戶外,讓孩子盡可能脫離充斥3C的環境,才是硬道理。膝蓋不鎖死,身體才容易調節出正常的重心配比與自然排列,這點也超重要。
所以脊椎會往天花板延伸,身體的內在力量才容易讓你叫得出來,但是又注意要輕鬆喔,這樣身體才不會過度僵硬用力。少部分的人是真的先天扁平,而在現在的社會裡,更多人是「功能性扁平足」,是後天的。
人體的使用都是所謂的「功能群組」,有些肌肉是主帥,有些肌肉是輔助幫忙,而臀肌正是下肢肌肉們的主帥。站姿時立正站好,這個動作會把膝蓋鎖死,進而抑制主帥臀肌,「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這樣就容易造成腰部、膝蓋過度的負荷。不要太擔心,那是因為你有一些很少使用的肌肉被叫出來做事了。在古早時代,人們走在軟軟的土質地,甚至有許多赤腳的機會,足部與身體從來都不太缺乏刺激,足部肌肉的發展是健全的。
別太緊張,循序漸進、少量多餐的方式進行就對了。好吧,我承認這樣真的有點神經病,但我真的會有這樣的感受,彷彿好像看到三、四十年後的他,可能就要面對痠痛阿、骨刺阿這些風險。
但現代化社會硬地板+鞋子的保護,我們的腳其實少了好多發展的機會,也因此現在功能性的扁平足是越來愈多的。沙灘、草地這樣比較軟性的地面再加上赤腳行走或跑掉(要注意碎玻璃等安全。
我們處在偉大的手機世代,手機帶來方便,但也讓我們太過專注,我不認為一味地限制使用時間會有用,畢竟現在手機介面、體驗的設計,很多透過大腦科學的研究,設計要緊抓住大家的眼球。量身高時你會想怎麼樣呢?想盡量量高一點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